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百花山太极拳

至虚极 守静笃

 
 
 

日志

 
 
关于我

中国武术八段,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华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二十余年,师从北京崔毅士的入室弟子曹彦章先生和方宁先生。

李剑方:关于传统太极拳传承发展的思考  

2017-07-22 09:02:14|  分类: 太极研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转帖自世界太极拳网

大理罗荃国际太极高端论坛: 

“大理罗荃国际太极高端论坛暨中国太极拳名家联谊会”在这里热烈举行。四十多位太极名家包括了老中青三代。 

李剑方

杨式、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王其和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中国武术八段

本文为李剑方在大理罗荃国际太极文化高端论坛上的发言。经作者同意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李剑方:关于传统太极拳传承发展的思考 - 百花山 - 百花山太极拳

 这些年来,太极拳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局面,这是大趋势,是主流。但同时也正如各位老师所说,拳界也出现了一些乱象,虽然形不成什么大气候,经不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但是也需要引起应有的重视。我认为,太极拳的传承和健康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要突出传统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论坛一开始,余功保先生就提出“太极文化影响力”的问题,非常重要。

传统太极拳是一种很高的拳术,但又绝不仅仅是一种拳术,它博大精深,引人入胜,所以才会有那么大的魅力而风糜世界。充满哲思妙理的太极拳产生于中国,绝不是偶然的,它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的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其独特的思想价值观远远走在历史的前沿。太极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理念与中国的文明哲学基础是相契合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思考。我粗浅梳理出来以下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关联宇宙,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一开始就从宇宙层面展开思考,同时认为天与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地万物都是与人息息相通的,这种关联性的思维正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内涵。

古典太极拳论中早就有“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的概括,由此折射出太极之道的确是“致广大而尽精微”,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绝非空洞的描述,而是具体体现在太极拳的修炼心法中。

比如太极拳时时要做到顶头悬、涌泉沉、周身开,就是要使身心能更加通畅地与天地相接、与环境相融,太极拳“八面支撑的浑圆劲的形成,与这些要领有很强的关联性。

据传,当年杨露禅曾单独送给吴全佑一句话:“站住中定,往开里打”,悉心揣摩这句话,不仅是一种打法,也是内外相合的心法,这种心法能够产生强大的能量。

 崇尚自然,阴阳互补

中国人崇尚自然,认为,世界万物不是出自造物主之手,而是自生自化的,主宰宇宙的力量不是神,而是道或理,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阴阳之道。

从《易经》到庄子、荀子,再到宋代理学家们都在沿袭并完善阴阳学说,一直影响至今。太极拳正是以阴阳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生克、相互转化之理运用于太极拳的外练内修,在养生上,使人的身心处于阴阳平衡;在技击上,形成阴阳相济的特色功夫。

 一气充塞,变化生生

气的哲学是中国古代存在论的主要形态,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气的聚结与消散,这反映了物质的连续性,和西方原子论所表达的单一的、不连续的性质有很大区别。中国哲学中早有“一气流行”、“一气未分”等说法。同时,中国人认为,由于“二气交感”、“大化流行”不断生成新的东西,得以万物生生,变化无穷。气的涵养、运行、变化是太极拳功理功法中的内在追求,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一气贯穿”、“一气鼓铸”、“气宜鼓荡”、“以心行气”、“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等等,都无不体现着气论之要义。如果没有“练精化气”的筑基功夫,就不可能达到“神明”的境界。

要突出传统太极拳的功夫特色

中华武术门派众多,各有所长。太极拳作为内家拳派,历代先辈们研练积累的功理、功法弥足珍贵,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忠实继承、认真研练、精心传授,以使其发扬光大。传统太极功夫博大精深,我认为最核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太极功夫特色的是三大功夫。

 松柔功夫

松柔是太极拳从入门到初级再到高级,贯穿始终的基本功,离开松柔的太极拳必然会变调、变味,也就谈不上其他任何功夫。在身法上,只有松柔才能底盘稳定、轻灵圆活、整体协调、连绵不断;在心法上,只有松柔才能气血通畅、意形合一;在用法上,只有松柔才能知觉灵、速度快、力量大、变化多。

知觉功夫

知觉功夫是由“听劲”到“懂劲”的知人功夫。太极拳“舍已从人”、“引进落空”、“妙处全凭能借力”、“牵动四两拨千斤”、“沾连粘随不丢顶”、“因敌变化示神奇”等以弱胜强、以小胜大、后发先制的神奇功夫,都是通过太极拳的盘架、推手、散手等特有的方法循序渐进练出来的。正如《太极拳论》所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内劲功夫

内劲是太极拳最核心、最有特色的功夫,也是松静功夫和知觉功夫的综合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只有炼就上乘的内劲功夫才可以说太极功夫到家。

“八门劲法”是太极拳的基本劲法,由此运化、演变出多种劲法。

我个人体会,有三大劲法尤为重要。

一是松沉劲。周身放松之后,丹田之气力贯通周身,由松柔的整体骨架和筋力连结,“五弓”同时松放,地面反作用力直达手臂及手指,瞬间产生极强的暴发力,亦称抖弹力,这种爆发力不仅仅局限于手臂,而且遍布全身,与人接触之着力点,处处都可击发。

 二是对拉劲。太极拳的身法、心法、劲法都包含上下、前后、左右之间的关系,即对称关系,也就是阴阳关系。对称关系不只是宏观上的概念,而是由外到内、由形到意,处处对称。如:悬百会与沉肩、沉胯、沉涌泉都是上下之间的对称用意,能将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体内;手与喉头、肩、胸、腰脊,脚之间是前后对称关系;两手、两肘、两肩、两胯、两腿、两足、两肾之间则是左右对称关系。具体到周身各部,头脚、肩胯、肘膝、肩肘之间,肘腕之间、腕掌之间、掌指之间,甚至全身每个关节之间都是对称的对拉拔长关系。对拉拔长就是伸缩、开合,就能积柔成刚,达到阴阳相济,形成”八面支撑”的浑圆劲。

 三是螺旋劲。螺旋劲是在周身各个关节彻底放松的基础上,以腰胯的旋转带动四肢的旋转,如同数个大大小小的弹簧圈一样契合带动,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螺旋。螺旋劲的秘诀在于其主宰在腰,以腰胯带动周身各部位的轻灵旋转;而高深的螺旋劲则源于丹田,即丹田内转、内气鼓铸之心法。

在实际修炼中,松沉、对拉、螺旋三种劲道各有具体的练法要窍,相对而言,对拉主意,松沉主力,螺旋主变。同时三者在太极劲中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松沉劲与对拉劲可以相互加强和升华,螺旋劲则使松沉劲更富有变化;对拉劲只有注入松沉劲和螺旋劲才能充分体现出弹性和灵活性;螺旋劲也只能在与松沉劲和对拉劲融为一体时才显示其神奇变化和放大效应。

 要突出传统太极拳体用兼备的强健功能

 传统太极拳以健身为“体”,以技击为“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这方面,应注意两种倾向。

一方面,有的人只注意了太极拳健身的功能,而对太极拳的内家功夫了解甚少,甚至由于不掌握传统太极拳的功法要求,事与愿违,没达到健身目的。现在社会上大多把太极拳称作老人拳、病人拳,原因就在这里。

另一方面,有的人热衷追求太极拳的技击功夫,而缺乏科学的练功方法,忽视太极拳的健身功能,甚至损伤了身体。这两种倾向都是不符合传统太极拳科学锻炼要求的。应当承认,在冷兵器时代,确实存在习武者因过度用功,伤身折寿的现象;也不可否认,当今时代,武术的实战作用正在减弱,人们练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健身强体。但问题在于,不要把太极拳的“体”和“用”对立起来,而应使二者有机统一,这样才能更有地发挥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功能。

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结合点。

 功法要领上注重体用结合

从太极拳的功法要领上注重体用结合。

盘架子,是太极拳修练的基本功,无论是体还是用,都必须从盘架子开始。

拳架是经过历代先师千锤百炼而形成的,一举一动、每招每式都有严格的规矩,练习太极拳,就是要从严守规矩入门。太极拳的规矩,也就是对身法要领的要求,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意守丹田、尾闾中正、敛臀圆裆、上下相随等等,这些要领都是在长期实践中按照人体生理结构和科学运动规律提炼总结出来的,一定要在盘架子时悉心体验。比如,尾闾中正决定着身架,就象古建筑的支柱,如果身架不正,其他要领都会失真变态,也就更谈不上体和用了。

有人误认为姿势越低,增长功夫越快,看上去越好看,就努力下蹲,造成身体各关节僵硬、体形变态、膝关节损伤。还有的打拳时腰酸腿疼、头晕目眩、手脚冰凉、心跳加速、憋气胸闷等不良反应,都是因为姿势动作不符合正确的要领,应该及时向老师请教,及时纠正。

随着功夫增长,练到纯熟时,逐渐达到从心所欲的自然状态,此时虽然已脱规矩,看上去无拘无束、无形无象,但仍然合乎规矩,而且高深阶段的身法、心法要领更加精细微妙。比如“以心行气”、“气敛入骨”、“牵动往来气贴背”等等,听起来似乎很玄虚,但都是非常具体、切实的心法要领,需要悉心揣摩体悟,才能正确掌握。

 劲法特点上注重体用结合

太极拳的技击内涵主要体现在“懂劲”上,也就是内在的“太极劲”。

太极劲的内涵丰富,难以尽述,就体用结合角度而言,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刚与柔的关系。松静自然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但是太极拳的放松是和姿势、意念、劲别密不可分的,而且太极拳的放松,功夫层次不同,境界也不同,放松是无休止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一味的软弱无力。太极拳的放松是在意念的引导下,由松入柔,积柔成刚,最终达到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是体现于太极拳的中庸之道,是阴阳互融、互变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于体,不温不火,身心和谐;于用,粘、走随心,进退自如。

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前面谈到,太极拳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具体细致的要求,要循规蹈矩,达到熟练、准确。在此基础上逐步做到整体协调、周身一家。比如,太极拳的“一身备五弓”,通过练习,先求每张弓充实饱满、富有弹性,最后达到五弓成一弓、一弓含多弓,形成八面支撑的浑圆劲。正是这种浑圆劲,能够为体、用积蓄深厚的能量。

三是曲与直的关系。太极拳动作和劲别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圆、是螺旋。从初学拳架开始,就是在用意划圆,数年练习,功夫螺旋式上升,达到浑圆状态,仍然是圆,不过,这时的圆已是内含丰富、无形无象,处处皆是阴阳一体的“太极圈”。人身立于浑圆一体的太极圈中央,处于中定状态,向外产生膨胀力,这就是太极拳的掤劲。太极圈的弧线与对方来力直线相切,这就是太极拳的走化;太极圈的中心与圈外的每一个触点所产生的对应力,这就是太极拳的发放。太极圈曲与直的生克变化,精微奥妙,使人在无穷乐趣中达到体和用的双重目的。

内功修练上注重体用结合

太极拳注重以意导形,通过调形、调息、调心,由“外三合”渐至“内三合”,做到性命双修、体用兼备。

比如,拳经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体现在用上,就是要以腰为主宰,腰脊一动无有不动,蓄劲时,脊部如开弓,发劲时,脊展如放箭。

而体现在体上,脊柱有节律地旋转张弛,使脊柱周围的脏腑俞穴得到按摩和锻炼,尤其是腰脊命门两侧的前折后迭,使两肾得到非常有益的按摩,从而增强丹田气,疏通脏腑的气血,使阴阳平衡、内气充盈,这是强基固本、抗御病邪侵袭的关键。

 

 

  评论这张
 
阅读(52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